保山农村少数民族人情消费情况及改进手段

点击数:679 | 发布时间:2025-02-11 | 来源:www.souhusy.com

    近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保山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要紧讲话和考察云南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策略,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经济社会继续维持平稳较快进步。到2016年底,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五年前的4439元增加到9246元[1],每年平均增长14.8%。尽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来达成了较快增长,但与发达区域相比,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人民群众的生活仍旧有待进一步提升。但因为民间风俗和攀比心理的影响,广大干部群众在人情消费方面,还存在不可忽略的问题:第一,请客名目繁多。除婚丧嫁娶外,还以建房乔迁、孩子满月满岁、子女升学、庆生祝寿等名目请客;第二,请客范围广,礼金重。宴请范围从亲戚扩大到邻居熟人,礼金越送越多,形成肯定攀比之风。虽然因为人情往来所致使的刑事案件问题不突出,但这种夸张的人情消费也一定量上败坏了农村风气,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阻力。

    2014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省、反对铺张浪费”的要紧批示精神,结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征求到的建议建议,保山各县区都下达了整治农村四风、严禁大操大办的文件。2017年又拓展了“回头看”活动,对3年来的整治农村四风所获得的效果,进行巡视检查。

    1、保山农村少数民族人情消费情况

    (一)整治农村四风以来,保山农村少数民族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根治

    以腾冲市明光镇自治社区为例。自治社区是一个傈僳族村,傈僳族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共2727人。市里没有进行整治农村四风、严禁大操大办之前,根据当地傈僳族风俗,婚嫁一般都要吃跳三天三夜,无论穷富逢红白喜事都杀一两头牛待客。对于富裕的村民,杀牛待客还不至于成为一个比较重的负担,但对于相对贫困的村民,一场事办下来,经济上就基本上支撑不住。但为了面子,还是硬撑着,就算穷几年,也把宴席办了下来,把牛杀了下来。为了改变这个陈规陋俗,村上依据市里整治农村四风、严禁大操大办的规定,拟定了新的村规民约,并依据乡上需要把严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纳入村规民约之中。依据《自治社区第六届村规民约》第十一条、三十二条,红白喜事贫困户不准杀牛待客,非贫困户杀牛要递交申请;同时,也把以前的吃跳三天三夜改为只能1天;违者罚违约金300-500元,低保户取消低保保障。自治社区的这个规定,有效地改变了傈僳族在婚嫁方面的陈规陋习,既遭到了贫困户的欢迎,也遭到了富裕村民的欢迎。

    (二)农村少数民族人情消费受周围汉族影响,在消费名目上基本上趋同汉族

    在2017年7月24日-29日的调查过程中,课题组走访了不相同种类型的村寨,像纯汉族的明光东山社区,像纯白族的隆阳区杨柳冷水村、纯彝族的甘沟村,还有阿昌族汉族混居的坝角村、梅子坪社区,还有傣族、白族、傈僳族、彝族混居的西亚社区,傣、苗、回、白、布朗、汉族混居的大成村等等。每个村,虽然民族不同,民族构成不同,但在人情消费项目上基本上趋同于汉族。

    在这个方面,大家以阿昌族为例。作为特少民族,腾冲阿昌族世代和汉族聚居在一块。汉族、阿昌族虽然分在不一样的村民组,但来往频繁,且历史上就相互通婚,受汉族影响,这就导致阿昌族在消费项目(主要指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与孩子升学、老人做寿、孩子满月、树房屋、乔迁等等)和金额上与汉族基本上一致。唯一的差别是,阿昌寨本族一般红白喜事挂礼50元,贫困点的10-20元也行。但给汉族挂礼时,即便贫困的阿昌族也一般不会低于50元。

    (三)人情消费名目繁多,礼金愈加高

    不少少数民族,以前的人情消费局限在树房屋、婚嫁和丧葬,基本上连孩子子的满月酒、老人祝寿等名目都没。现在,消费名目不断增多,宴请范围也不断扩大。譬如,升学宴、男的35岁、女的36岁、娃娃的满岁都开始请客送礼物。以前的送礼物是实物,譬如,回族哪个家生娃娃,邻里和亲戚就会提只鸡和拿一盒糖看望,目前不少地方都是折算成现金,以红包形式给出。以前寨子里随礼也就是10-20元,目前基本上都是50-100元了。当然,50元和100元在今天的经济形势下,都不算非常大的礼金,但对于一些建档立卡户,还是困难的。再加上,村里需要随礼的次数比较多,即便只有50元钱,也禁不住次数的20次,30次。所以,不少少数民族村民都常见感到人情消费是一个负担,渴望减轻一些非必须的消费名目。虽然有些村上禁止一些宴请名目,但实质成效并不明显。再加上,不少人觉得最后礼金还会还过来的,就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农村少数民族人情消费的名目、金额一直没降低。一些人又爱面子,所以,导致了今天农村人情消费居高不下的糟糕局面。

    (四)农村少数民族农户人情消费次数居高不下

    调查发现,真的让农村少数民族家庭人情消费感到吃力地不是人情消费的单次金额,而是次数。有47.82%的受访对象人情消费在20次以上,年人情消费金额在4000-5000;有39.13%的受访对象人情消费在10-20次之间,年人情消费金额在2000左右;有13.05%的受访对象人情消费在10次以下,年人情消费金额在1000以内。次数的频繁给很多农户带来经济上的不小负担。

    2、保山农村少数民族人情消费存在问题缘由剖析

    (一)人情消费礼金金额上涨一定量上和少数民族农户经济升温回暖有关 保山不少乡镇的少数民族经济进步得最好,像分散在芒宽、湾甸这类热区的少数民族,他们勤劳勇敢,善于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像芒果、桂圆、荔枝、菠萝蜜等水果和香料烟、咖啡等。对于这类经济作物,近年来国家不再征收农业税,因此,农民只须踏实肯干、吃得了苦,基本上靠农业种植,生活都不会太差。像湾甸、芒宽两个热区乡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达到了万元以上。少数民族经济的升温,势必致使他们在人情往来的礼金上不再像以前维持在10-20元的水准。所以,人情消费礼金的上涨,也不全是坏事,它是农村少数民族家庭经济收入的一个晴雨表。

    (二)部分农户把人情消费和面子挂钩

    在调查中,大家发现,尽管有农户抱怨农村人情消费项目多、次数频繁,但仍有不少农户觉得参与次数多,说明交际广泛、人缘好,说明在亲戚邻里朋友之间有人缘,说明被看得起。假如你人缘不好,不会做人,一定次数少。假如你不被大伙看得起,一定也没多少人办事请你。所以,次数多,是花了钱,但却露了脸,有面子,有身份地位。再说,毕竟都是亲戚邻里,总不可以太小气,叫人家看不起。这种“差序格局”①[2]心理也导致农村人情消费问题日益严峻。

    (三)过度迷信有来有往这一平衡杠杆

    不少农户和干部都觉得,人情消费有你来我往这个杠杆限制和平衡着,所以,人情消费不会构成负担。就像一些受访对象告诉课题组的,目前农民开销最大的四个方面,没一个是人情消费方面的,而主如果:教育、医疗、树房屋和结婚彩礼。所以,常见觉得人情消费出点钱,没什么大不了,完全是有来有往。这种心理导致了不少干部和群众不太看重人情消费问题。

    (四)因为人情消费的复杂性,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在治理上存在难言之隐

    大家还是以自治村为例。尽管自治社区在整治四风上成绩明显,但在人情消费名目和礼金金额上,自治社区没在村规民约上有任何规定。访谈中,依据社区书记和乡镇领导的讲解,人情消费问题,只能靠村民自觉和村上的引导,要尊重风俗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近年来,党的政策好,群众的生活常见富裕起来,所以在人情挂礼礼金上,自然不可以像以前10元、20元就能了,目前50元基本上都已经拿不出手了。所以,在人情礼金上,不可以像宴请的规模、档次那样做硬性的规定,这里面掺连着太多的人情关系和社会风俗,村上和乡上没办法做具体的硬性规定,只能做引导。毕竟人情有一个你来我往的问题在里面,你送我多少,我也就送你多少,即便多送也是不会高太多。当然,对一些人情消费项目,乡上和村上并不倡导,像男的过36岁过生日,女的过35岁过生日,但这也只不过几个亲朋好友在一块送点礼金热闹下,要说村上去干涉,真的是不好说。他们的讲解有肯定的道理,折射出在人情消费治理上的困难。挂礼方的供给侧改革看来任重道远。

    3、合理引导农村少数民族人情消费的手段

    (一)挂礼方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顾名思义,就是供给方的改革。不只国民经济结构需要供给方的改革,在人情消费范围,挂礼方作为供给方,同样需要改革。不过这种改革不是宏观经济意义上“在适度扩大总需要的同时,着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供给体系水平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3] ,而是微观上的个人主观心理和认识上的转换。

    要真的解决农村人情消费中的不合理现象,第一需要的就是挂礼方的供给侧改革,也就是农户自己,不要把参加宴请的次数、挂礼的金额与我们的身份地位挂钩。不要把被多少人请去吃宴席,看作是一种骄傲。要理性地看待自己能否被宴请,不要觉得其他人不请你,不给你随礼的机会,说明看不上你,感觉你不够资格。所以,对待能否被宴请要理性。这就是此处所说的供给侧改革的涵义。

    (二)村委会和乡镇政府要看重对农村人情消费的管理,不可以任其放纵自流

    农村人情消费问题,一方面关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其次也关乎农民切实的福祉。特别是在全方位奔小康的关键时刻,合理地引导农村少数民族人情消费,对于缓解建档立卡户的经济和心理重压都是很重要的。保山少数民族海量,民族关系复杂,各民族经济进步不平衡。特别是在汉族主导的社区、乡镇,因为历史是什么原因,汉族的经济水平常见高于少数民族,而且少数民族基本上被汉族所包围,当其风俗被汉族所同化的时候,经济上却没办法和汉族同步,这势必会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经济重压,所以,搞好农村人情消费问题,也有益于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因此,村委会和乡镇政府这两个直接和农民交际的政府组织,需要看重对农村人情消费的管理,不可以把这个问题单纯地交给人情有来有往的杠杆来自主平衡。

    (三)政府要拟定宴请名目和礼金金额的红线,从政府的行政角度去解决人情消费问题

    人情消费名目,要广泛征求少数民族农户的建议,搞了解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对可有可无的令行禁止,需要各社区、村委会写入村规民约,拟定相应的处罚条约。对礼金金额,有一个弹性规定,把其限制在合理范围。为此,需要对村民收入水平进行排查,拟定相应阈值,依据这个阈值进行政策上的限定,以此合理地引导人情来往。

    (四)树立合理人情消费典型,主张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人情消费在一定量上具备相互帮扶的形式。所以,政府要鼓励这种形式的人情消费,把人情消费纳入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积极树立这种以人情礼金方法达成的民间互助模式,团结村民关系,搞好社会主义和谐民族村建设。其中,梅子坪社区是一个学习地好例子。

    梅子坪社区的阿昌族觉得人情消费是大伙相互帮扶的形式。他们举了两个例子,来解释他们的这种看法。阿昌族考上一个大学生困难,假如他们寨子里哪个考上大学,大伙就会给他红包,就是通过如此一种形式来保障他们寨子里的大学生的上学和生活。对于阿昌族,这已经成为一个约定好的风俗。大伙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阿昌族很不容易供出来的大学生提供更好地进步我们的可能空间,以后不管他了解不了解回报,但他终归是阿昌族的骄傲。另一个例子,是经济困难的阿昌族,结婚办客没钱,大伙就用礼金的形式,帮他渡难关。所以,人情往来也是一种帮扶形式。这种帮扶形式值得倡导和推?V。

    注解:

    ①费孝通先生把国内的传统社会结构称作是差序格局,并觉得国内的社会关系是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建构的。(参见马娅娜,王文昌:《目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表现及缘由剖析》,《湖北工程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